誤區(qū)一:患癌的主要原因是基因
“華人健康網”的調查發(fā)現,1/5的受訪者認為癌癥主要是基因遺傳的結果。事實上,這只是癌癥發(fā)生的因素之一,環(huán)境污染、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過度壓力等,都和癌癥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癌癥會經由生殖細胞上的基因突變遺傳至下一代,使后代發(fā)生癌癥的風險遠高于一般人群。例如,母親患有乳腺癌,女兒患乳腺癌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3倍。但每種癌癥發(fā)生基因變異的概率以及遺傳特質不同,遺傳傾向有所差異。比如與遺傳相關的結直腸癌僅占所有患者的5%左右。研究證實,比起基因,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熬夜、壓力大等)、環(huán)境污染(如空氣污染、化學與農藥殘留等)對身體的傷害更嚴重。其中,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占35%,吸煙占30%。例如,肺癌與吸煙和吸二手煙關系很大;口腔癌、食道癌與吸煙、酗酒、嚼檳榔息息相關;結直腸癌則與肥胖、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等關系密切。
誤區(qū)二:癌癥不可預防
許多人認為,癌癥很難預防。但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1/3的惡性腫瘤可以預防,1/3可以治療,1/3可以治愈。預防癌癥的主動權就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里。美國癌癥研究學會指出,預防癌癥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多吃蔬果,大約可減少20%的患癌幾率。美國癌癥醫(yī)學會建議,民眾每日應至少吃5份蔬果(1份果蔬約85克,相當于一個小香蕉、中等蘋果或小胡蘿卜)、減少動物性脂肪的攝入、保持標準體重、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戒煙限酒。許多癌癥在早期會發(fā)出獨特的信號,可通過定期體檢來辨識。只要堅守“預防重于治療”的第一道防線,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已知的癌癥危險因子,加上定期篩檢的第二道防線,遠離癌癥并不難。
誤區(qū)三:放化療一定會掉頭發(fā)
調查顯示,高達76%的50~59歲受訪者認為“接受放化療一定會掉頭發(fā)”,而40~49歲的受訪者中,也有42%的比例認可這一觀點。癌細胞比正常細胞生長更快,化療藥主要通過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周期來起作用。但在治療同時,多數化療藥會“好壞通殺”,使體內正常細胞受損,尤其容易對腸胃道黏膜細胞、毛囊細胞、生殖細胞等產生破壞作用。比如,治療乳腺癌的蒽環(huán)類化療藥容易造成頭發(fā)脫落;但有些針對腸胃道腫瘤使用的化療藥只對腸胃道黏膜細胞起作用,患者不容易出現毛頭發(fā)脫落的現象。為了在心理上更易于接受掉頭發(fā)的現實,建議留長發(fā)的病人接受化療前先剪成短頭發(fā),短頭發(fā)患者可以理成小平頭。
誤區(qū)四:癌癥晚期就沒救了
大多數癌癥患者最怕聽說自己已是晚期,癌細胞從原發(fā)部位轉移到肝臟、肺、骨等部位。調查發(fā)現,46%的50~59歲受訪者認為癌癥晚期沒得救。隨著醫(yī)學進步,部分癌癥即使發(fā)現時已是晚期,也仍可治愈,比如淋巴瘤和睪丸癌的預后就不錯。尤其是靶向治療藥物不斷獲得突破,即使晚期肺癌、乳腺癌等也有機會得到較長時間的控制,存活期可延長幾個月,甚至幾年。即使癌癥發(fā)生轉移,嚴重程度也不一樣,不可一概而論。只要遵醫(yī)囑進行治療,還是有希望長時間“帶瘤生存”的。
誤區(qū)五:斷食可殺死癌細胞
不少癌癥患者認為,不讓癌細胞攝取到任何營養(yǎng),就能將其“餓死”,于是有人采取“斷食療法”控制癌癥。調查顯示,14%的中年受訪者贊同這一觀點,60歲以上人群的這一比例高達22%。臨床上曾有肝癌患者為“餓死”癌細胞而只喝水,吃少量蔬果,結果癌細胞沒被殺死,自己因肝衰竭而死亡。一般來說,“斷食”的癌癥患者,一周體重可能會減少10公斤,對免疫力破壞很大,反而使癌細胞更易存活。而且,癌細胞就像“流氓”,除了會在原發(fā)病灶附近造成破壞外,更會對其鄰近器官組織產生破壞,并產生遠端轉移,轉移過程中出現大量新生血管,攫取其他器官組織的營養(yǎng)。但研究發(fā)現,糖是癌細胞最喜歡的食物,如大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胰腺癌與前列腺癌等的發(fā)生率與愛吃糖有關。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研究發(fā)現,愛吃高“升糖指數”(GI)食物的女性患大腸癌的風險比正常人高3倍,男性則高出32%。一般來說,精制糖類和精加工食品,如甜飲料、糖果、糕點、餅干等零食,都屬于高GI食物,癌癥患者應少吃,或者用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的天然糖類來取代。
PS:文章內容及圖片源自于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