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氏門菌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我國由沙門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居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首位。世界衛(wèi)生組織也將沙門氏菌列為具有嚴重和中等危害的食品傳播性病原菌。因此,沙門氏菌算的上食源性疾病界的“毒老大”。
沙門氏菌的特點:
一、傳染性強,污染途徑廣
沙氏門菌種類繁多,有的專對人致病,有的只有動物致病,有的對人和動物都致病。它可能由食用者通過使用受污染動物相關食品進入人體,例如雞肉、牛奶、雞蛋等。它也可能在食品加工過程中被已感染沙門氏菌的或接觸到沙門氏菌而未做好清潔的工作人員傳播而帶進食品,最后通過食入受污染食品進入人體,使人體患病。沙門氏菌所致的沙門氏菌是一種常見的人畜共患病。
二、生命力強
沙門氏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而且在自然界中生存力較強,它可以適應不同溫度、濕度和酸堿度環(huán)境,雖然其最適繁殖溫度為37攝氏度,但其在20攝氏度以上就能大量地繁殖。在自然環(huán)境的糞便中可存活1-2個月,在水中即使繁殖力不強,也能存活2-3周,即使在冰箱中也可生存3-4個月。
三、隱藏性強
不同于霉菌污染等,食物會出現(xiàn)腐敗變質、散發(fā)異味的現(xiàn)象,沙門氏菌的繁殖過程不分解蛋白質,無感官性狀的變化,因此,在非實驗室條件下很難識別和鑒別。
沙門氏菌的癥狀
WHO稱,沙門氏菌病的特點是急性發(fā)熱、腹痛、惡心、嘔吐和腹瀉。癥狀通常在攝入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6至72小時開始,疾病可持續(xù)2至7天。10歲以下兒童受影響最大,約占病例的89%。
當沙門氏菌進入人體以后,在人體腸道內(nèi)可大量繁殖,可經(jīng)淋巴系統(tǒng)進入血液,在腸道和血液中,沙門氏菌受到機體防御機制的抵抗而發(fā)生裂解、釋放出大量的毒素,出現(xiàn)我們所謂的“食物中毒”
如何預防沙門氏菌
1. 購買合格產(chǎn)品。特別是在選購肉、奶、蛋類食品時一定要通過正規(guī)的平臺,購買檢疫合格的產(chǎn)品
2. 食物做熟再吃。眾所周知沙門氏菌不耐高溫,比如溫度達60攝氏度后,沙門氏菌可在15分鐘內(nèi)被滅活,達75攝氏度后,沙門氏菌可在10分鐘內(nèi)滅活,因此,我們食用肉類、雞蛋等食品盡量徹底煮熟,這樣才能更好地規(guī)避沙門氏菌的危害。
3. 生熟分開。在處理食物時一定要注意生熟分開,例如接觸過生肉的砧板、刀具或碗碟最好用溫度較高的水清洗后在接觸熟食,避免出現(xiàn)交叉感染。
4. 正確存儲。正確儲存食品在20攝氏度以上沙門氏菌就能大量地繁殖,因此,能低溫度儲存的食物最好儲存在冰箱中,不可在室溫下長時間放置。
5. 優(yōu)選新鮮食材
Ps:文章內(nèi)容源自于互聯(lián)網(wǎng)、科普中國。如有侵權,請告知。